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在骂人的时候听过,那这个二百五这三个数字,为什么会和对人的侮辱联系起来呢。传说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那是口若悬河,纵横捭阖,于是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在他的游说下,联合起来抗秦,并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结果找来秦国的刺客,当胸一刀就把他给结果了,齐王很愤怒,但是到哪儿去找凶手呢,齐王也是个聪明人,来一招引蛇出洞,将苏秦割头颅,鞭尸,悬挂在城墙上。
近日,网上一个话题火了:“原来‘二百五’是这么来的”,截至记者编辑发稿前,该话题阅读量达到7092万。“二百五”是一个俗语词汇,常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民间常用这句俗语。它究竟是从何而来?又于何时流行?银子五百两一封,“二百五”谐音“半疯”古代也玩谐音梗?
在形容那些办事不靠谱、说话不着边际、经常闹出洋相的家伙时,人们往往会用到“二百五”一词。那么,为何国人要以这个特别的数字来形容其他人呢?这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典故呢?为了探明“二百五”的由来,笔者特地查阅资料考证了“二百五”一语的出处,以飨读者。第一个:源于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学派叫“纵横家”,其开山鼻祖鬼谷子门下有许多惊世奇才,苏秦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说自己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会不会有些王婆卖瓜?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是真的。比如我们的语言,真的太复杂了,哪怕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也不一定真正了解它全部的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二百五”这个大俗语,看看有多少人是对它有全面了解的。
我们民间老话,如果说一个人不正经、办事邋遢、爱卖弄,喜欢出洋相,而且脑子糊涂总会说这类人为“250”。“250”原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一个简单数字,是一个数量的存在。但在我们民间社会文化里面却把它变成了一个贬义色彩十足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