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蛋挞先生编辑|t引言如今,已有百岁高龄的上海武康大楼已然成为了一栋“网红”建筑。没翻新之前,武康大楼外表非常陈旧,与时下流行的现代元素格格不入。
记者 师文静近日,《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出版,由出版家陈保平、作家陈丹燕等采访“网红大楼”武康大楼里的居民,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大家来上海旅游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喜欢去武康大楼拍照留念,作为上海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除了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成为网红打卡必去的景点之一。那这座建筑中,都住过什么人?现在又是什么人,才能入住?如果你想知道,继续往下看吧。
因为当时的租界对华人和外国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分,而这栋楼也是按照西方高级白领的需求进行设计的,所以早先住在里面的人都是些欧美侨民,比如西门子公司、美亚保险公司在上海的高级职员,而一直到1942年以前,这栋楼里面都没有居住过任何中国人。
最近,不少市民发现,在距离武康大楼不足500米的泰安路上,新建了几个白色的充电桩。在寸土寸金、人流密集的衡复风貌区,为何要特别划定一块区域,为电动自行车腾地?带着这个疑惑,记者来到徐汇区湖南街道泰安路。
《住在武康大楼》,陈保平、陈丹燕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王勇说,“我父亲是老师,我外公也是老师,他们都在音乐学院教课,经常会有学生到家里来”,因为很多课是在家里完成的,“所以对我来而言,从出生开始就能听到每天家里有人拉琴”,王勇要玩起音乐来,常人家的孩子几人能玩过他?
梧桐树下的老洋房历经百年风雨,见证时代变迁无数名家大亨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印记本周,我们邀您一起感受梧桐树下的文化韵味漫步风貌区 孙道临旧居淮海中路1836—1858号孙道临、王文娟寓所位于淮海中路1836—1858号武康大楼,旧称东美特公寓,又称诺曼底公寓,建于1924年,
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宋庆龄、孔二小姐、赵丹、王人美、巴金、郑君里、孙道临、秦怡、谢晋、王文娟等社会各界人士,都曾在这座大楼及附近穿梭。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中,出版家陈保平、作家陈丹燕采访了武康大楼里的居民。
它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它是来上海必打卡、必拍照的地方它是传奇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海上遗珍它是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全貌及局部图你知道吗?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承载着上海发展的历史。由于武康路和淮海路的夹角小于30度,使它有着一艘启航巨轮般的独特造型。
要说上海的欧式建筑数不胜数,名气最响的当然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想必大家都去游览过,但是今天我要讲的不是它,而是位于武康路淮海中路路口的武康大楼,或许不是人人都去过,但是它就在你们不经意间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2015年起,陈保平、陈丹燕先后采访了16位曾经和现在的武康大楼住户,包括教师、演员、职员、商人、作家、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等,从1920年代生人到1980年代生人,入住时间从1950年代至2007年,时间跨度近60年。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是媒体人陈保平和作家陈丹燕合著的图书,两位作者以此书荣获刀锋图书奖“2023年度非虚构作者”,颁奖词这样写道:“他们从百年间往来于此的住客与过客中、许多寻常的个人生活碎片里,拼接出一部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