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华网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王迪)在手机软件“彝人彝语”的帮助下,30岁彝族姑娘俄木金史“重拾”了已经陌生的乡音。上千名和她一样渴望学习乡音的彝族同胞正通过这款软件传承自己的文化之根。“彝人彝语”不是一款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应用。
学习彝语彝文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根本,除去彝语彝文,就没有了彝族历史文化。彝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彝文是世间最美的文字,我们要坚持学习和使用,抛弃地域之见,走向统一,要弘扬彝族的历史文化,认真学习和传承彝语彝文。
“冠状病毒不可怕,就怕大家不听话。我们必须戴口罩,人多别去凑热闹。不走亲来不访友,不去外边到处走。今天到处去串门,明天肺炎找上门……讲话传播正能量,不信谣来不传谣。注意排查外来人,发现信息及时报。不请吃来不聚会,防止疫情很重要。有一种安全叫家里蹲,有一种健康叫不出门。有副对联说得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张仟煜 记者樊未晨暑假,是不少年轻人迈入人生新阶段的过渡期,对于不少县城、乡村和山区的高中毕业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走出家乡、迈入城市的转折点,甚至是第一次,去往另一个城市的传送门。四年前,王佳通过高考,第一次走出四川省,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就读。
决胜2020丨大山里的幼儿园 “学前学会普通话”为彝族孩子铺就“出山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稚嫩的童声欢快地歌唱着。这几天,“决胜2020”看四川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凉山,来到平均海拔2600米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
中新网昆明4月20日电 题:回到大山的乡村教师宗富春:我留下来 让更多孩子走出去作者 黄玉升4月中旬,云南省西畴县鸡街乡曼竜民族小学的民族文化课上,校长宗富春带着全校彝族学生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双语故事会”活动,彝族学生用彝语和汉语演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中国日报9月14日电“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海风吹 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 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 总在我的身旁......”,走进越西县文昌中学,耳边传来阵阵歌声。文昌中学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前身为中所镇中学。
但是当这条蜿蜒的生命之河,包裹着澎湃的热望与理想,把整整一半的河道,牢牢根植于四川最偏远的大凉山腹地,源源不断播撒爱与希望,为当地上百所山村、近万山里娃,点亮了读书学习知识的明灯,这条默默流淌17年的河流,就成为当地彝族老乡口口相诵的“布的”。
对于不少县城、乡村和山区的高中毕业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走出家乡、迈入城市的转折点,甚至是第一次去往另一座城市的“传送门”。从四川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王佳,毕业后却即将前往与家乡泸州市相距500公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越西中学任教。
清晨6点半,天刚亮,林华伟就起床了,此时黄茅埂山里的鸟叫得格外响亮。林华伟朋友圈里“早安,合姑洛”配图。“早安,合姑洛”,每次“走山”遇到美景,林华伟都忍不住在朋友圈发这句话,问候这片大山的同时,也是一天工作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