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句经常听到,后一句不常见,前一句通常都是用在一些需要打马虎眼的事情上,我们会听到,今天继续看《增广贤文》。原文:善化不足,恶化有余。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知者减半,愚者全无。‘善化不足,恶化有余。’如果善性对你的感化不够,则恶性对你的感化就会变本加厉。
古人云: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情世故,若能掌握沟通技巧,面对任何人和事都不会慌乱。就像“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他的下半句更是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一项法则。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从字面上分析来讲就是清水不适合鱼儿生存。
古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儿就无法生存;本来,“水至清”是鱼儿生存的最好条件,可偏偏因水清而一览无余,鱼儿即使再畅快再肥美,却无所遁形,自然引起渔夫的捕猎之心,这便是人的贪婪作祟。
孔子曾于《论语·先进》中说过:“过犹不及”,意思是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得过了头,那么其实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效果,都不太合适。可是为何会“过犹不及”呢?据西汉中期的礼学家戴德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子张曾经问孔子该如何做官从政时,孔子的言论便为“过犹不及”做出了解释——“水至清则无鱼”。01。“水至清则无鱼”后来成为了汉语成语,经常被我们所使用,但其实这句成语还有着更为精辟的、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的下半句,只不过很少为人所知,那就是:“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人敢跟他打交道。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由于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