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我国武汉发现了首起新冠病例,此后国内其他地区又相继发现了疑似病例。截至2022年4月,疫情仍在上海等多个地区发酵。面对疫情,我国一直坚持“动态清零”的策略,除了封控隔离、核酸检测之外,另一项更加常态化的筛查手段就是检测体温。
在疫情防控阶段,很多人都会特别注意自己的体温,害怕出现发热症状。但是对于测体温这件事,很多人其实并不太明白,比如:体温多高算是发热?以 37 摄氏度划分健康和发热合理吗?体温怎样测比较准确呢?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体温上升不一定代表发热。
对于人类来说,在环境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平均体温增加,会消耗掉更多的能量;平均体温降低,则机体的反应速度和运动能力也会大大降低,而真菌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根据《诊断学》 及 UTD 参考文献,我们整理了一份相对全面的“人体温度表”:
说到人体体温是多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37摄氏度。37摄氏度准吗?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都会引起感染,导致发烧,这些病原体通过刺激白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敏,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引起发烧。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孙志佳本报记者 高 阳“体温低一点,活得更长。”既往多项研究都发现了这个结论,但其内在机制仍不清楚。近日,《自然·衰老》杂志上发表了德国科隆大学的新研究,通过细胞培养试验,证明温度低或可预防某些老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