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迷中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我军天生就有火力不足恐惧症,这绝对不是一句开玩笑的话。说起火力不足恐惧症还要从我军建军说起,从南昌起义开始,无论与国民党顽固派,还是日本人,甚至后来的美国人战争中,在火力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长达3年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凭借着惊人的战斗欲望和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在面对武器装备质量和数量压倒性优于我军的情况下,最终粉碎了联合军占领朝鲜半岛的目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战争中,双方的军备实力差距明显,联合军在大炮、坦克、飞机以及后勤物资的供给上全面碾压志愿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和朝鲜人民军由于装备的缺少,在面对武装到牙齿,拥有大量现代兵器的“联合国军”时极其被动。但就在1951年的9月1日,我军的炮兵第21师203团的一次袭击,毙敌700人,将美军打得晕头转向,直呼我军用的是“原子炮”,到底我军用了什么秘密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最后一战69次齐射,兵团首长都没见过如此炮火》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是一场国力、火力和经济实力都不对等的战争。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我们为打赢这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共有197653名志愿军战士长眠于异国他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位于中国东北方向的朝鲜发生了内乱,美国为从中得到好处凭空介入这场内乱,对朝鲜挑起了战争,为保卫中国领土不被侵犯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发展空间,苏联与中国商议迅速作出决定,中国率先派遣志愿军到达辽宁准备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不少志愿军将士都遭受过美军飞机大炮的荼毒,而我军却只能依靠战术和不惧生死地精神向敌人发起殊死的较量,直到1951年一款名叫“喀秋莎”的大杀器出现在战场上时,才让志愿军战士体会了一把什么叫酣畅淋漓。“喀秋莎”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发明的一款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