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加上之后十年间补授的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共产生1614位开国将帅,其中10位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这10位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他们就活跃在祖国的热土上,为了心中的理想转战南北。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已经成长为一军主帅,令日寇闻风丧胆。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出生于1907年,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担任过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参与指挥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要战役。
1955年,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当时一共有十位优秀的将领,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因而被称为“十位大将”。从当时的军衔制度来说,将军一级的军衔分为四个等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少将军衔、中将军衔、上将军衔和大将军衔。可以说,大将军衔是将军里面最高的一级军衔。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粟裕、徐海东、陈赓、罗瑞卿、黄克诚、肖劲光、谭政、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等十位开国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我们知道,无论是十大元帅,还是十大大将,他们的名单组成,更多的是考虑的资历高低,以及维持每个系统的平衡性,军事能力反而是次要的。
在1955年除了元帅军衔以外,还有大将军衔也是级别最高的一种。该军衔和元帅一样,也只有十位开国将领获得此荣誉。他们分别是粟裕将军,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震,罗瑞卿,肖劲光,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等十位将领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众所周知,1955年9月全军大授衔,十大元帅十大将是有严格排名的,是综合资历、贡献、军委内部排名、职务等各项因素的结果,关于十大将的排名,历来最让人所熟知的就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