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徒手表演而独秀全国秧歌类舞蹈之林,抛开了舞蹈中道具对人的束缚,充分发挥了灵巧又善于表达情感的双臂和双手,把人们内心世界奔放的热情通过躯体的扭动和双手的挥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显示出陇东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整体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喜庆秧歌扭起来1月30日,武山县东关村秧歌队走进县城,舞狮、耍龙、旋鼓舞、扭秧歌等特色表演,赢得观看市民阵阵掌声,一时间,锣鼓声、喝彩声、欢笑声汇成一片。武山秧歌作为地方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在这里,还流行着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正月期间,就走乡串村进行表演,成为一种艺术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堪称是一座“流动的大舞台”,这就是享誉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被甘肃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港凤凰卫视还曾经进行了现场录制拍摄,于是,和政秧歌便名声大振。
中国甘肃网2月2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瑞雪迎春兆丰年,宁州大地闹社火。正月十三,临夏州和政县一年一度的秧歌汇演在县城精彩上演。作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政秧歌(又称:和政社火)在临夏州乃至甘肃省都独树一帜,极具乡土特色。
随着春节的临近,和政县罗家集镇大坪村农民开始排练踩高跷、跑旱船、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节目,准备迎接新年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和政秧歌是流传于和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主要用于春节期间的社会表演,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政秧歌,具有深厚地群众基础和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
兰州市首届“新时代最美乡贤”、榆中文化名人、文化战线老兵丁述学编著的《马啣山秧歌述略》,内容既包括了马啣山秧歌的地理环境、分布区域、历史渊源、表演内容、组织形式、秧歌特点、传承与保护等总体性的概述,也包括马啣山秧歌经费筹集与道具制作、出马与解将、接春官、叩天喜等对秧歌具体准备和表演环节的说明,还包括马啣山秧歌春官赞词、秧歌曲、 姑娘曲子等具体内容,另外还收录了马啣山秧歌传承人、传承地区活动一览表、马啣山传说故事与人文特色,让大家认识和了解马啣山秧歌,同时也为今后更进一步研究马啣山秧歌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兰州市首届“新时代最美乡贤”、榆中文化名人、文化战线老兵丁述学编著的《马啣山秧歌述略》,内容既包括了马啣山秧歌的地理环境、分布区域、历史渊源、表演内容、组织形式、秧歌特点、传承与保护等总体性的概述,也包括马啣山秧歌经费筹集与道具制作、出马与解将、接春官、叩天喜等对秧歌具体准备和表演环节的说明,还包括马啣山秧歌春官赞词、秧歌曲、 姑娘曲子等具体内容,另外还收录了马啣山秧歌传承人、传承地区活动一览表、马啣山传说故事与人文特色,让大家认识和了解马啣山秧歌,同时也为今后更进一步研究马啣山秧歌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社火是春节期间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遍布永登县的城镇乡村。永登的社火,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四前后开始,到元宵节则进入高潮,正月十六日以后便以“送瘟神”而宣告结束。地道的永登社火,最前面是春官,其后为狮子、旱船、高跷、龙灯、竹马子、铁芯子、大头和尚戏柳翠、秧歌之类,由太平鼓队殿后。
秧歌,亦称“社火”,最初是一种春祀秋报的民间祭祀活动。“社”古指土地神,也指祭社神的节日,如春社、秋社。“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见《荆楚岁时记》)。由此可见,人们先祭神,后吃祭肉、饮黄酒,欢乐之时,又歌又舞,定会有些杂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