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开始,我国就实行科举取士,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读书人要想从政做官,必须通过皇帝举行的科举考试。在科举大兴的千年时间里,曾涌现出许多科举牛人,他们一路斩将夺旗,击败数不清的读书人,高中榜首,成为人人羡慕的状元。
是说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科举考试中都考中第一名,这是绝对的学霸!如今在高考之后,各省都要晒晒本省的状元,甚至于城市、学校、乃至班级的第一名也都叫状元,表达对成绩优异者的赞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滥用名词,真真把状元这个光荣称号辱没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然后考取功名,这一千多年来,几乎成了每一个人所奋斗的目标,但是在古代,想考取一个功名,何其难,真的难于上青天。正常来讲,三年一考,每次录取的人数虽然不等,但一般不会超过三四百人,每一届都那么多的人考,想要进入前几百名,谈何容易?
纵观整个科举时代,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结束,一千三百多年间一共产生了状元551人。整个科举时代,仅有18人达成了“三元及第”的成就,平均需要将近八十年才有一人能够三元及第,可谓凤毛麟角,概率极低。
黄观(1364-1402),贵池上清溪人,字澜伯,又字尚宾,出身贫寒。黄观少时师从学者黄冔,勤学苦读,聪明绝伦,是个地地道道的学霸。黄观画像洪武二十三年,26岁的黄观在乡试中夺魁,接着第二年的会试、殿试,又连中会元、状元,27岁的黄观连中三元,一时名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