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容,35岁,来自贵州遵义习水县的乡村,是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书院社区项目上的一名女塔吊司机,她从事塔吊司机的工作至今已满5年,丈夫在成都的一家花卉种植园打工,家中两个儿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为了维系家庭生活的开销,她把孩子托付给了家中的兄嫂,刚过完年便和舅妈一起来到上海的项目工作。
打的是“南天门”的工,修的是“灵霄宝殿”的门,坐的是云端上的工位,踩的是天上的云……近日,四川宜宾塔吊司机赵为鑫因为一组“大片”火了。他的工位高达270多米,不仅能俯瞰整个宜宾城,早晨雾气没散去时,直接可以实现“腾云驾雾”。
在以前,是没有高楼大厦的,因此,盖房子是不需要塔吊的。但自从人们需要建设高楼大厦之后,塔吊便应运而生。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塔吊的标准名称为:“塔式起重机” ,建设高楼所需要的钢筋、砖块、木楞、混凝土、钢管等施工原材料全部需要它进行吊装。
新京报讯(记者 左琳)近日,中建三局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在苏州市承建的太泽之星·御湖项目又添了一项智能建造新技术——塔机智能集控系统(5G无人塔吊),这是江苏省首次使用塔机类智能建造技术。据介绍,太泽之星·御湖项目位于苏州市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建筑面积约13.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翁红 周贤林)这个夏天,十堰市有近万名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挥汗如雨。而在这些工地的最高处,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无惧高温坚守云端,被称为“距离太阳最近的人”。近日,记者在国瑞·麓林府施工现场,跟随塔吊师傅一起去体验高空特种作业的一天。
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 连志尚通讯员 朱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城市,付代芳已经开始了她一天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位42岁的女塔吊司机,以不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在建筑工地上演绎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每天早上6时,付代芳准时出现在中建三局凯德淮海壹号项目部的工地上。
原标题:“小候鸟”进工地当起“小塔吊司机”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蒋菡 通讯员吴宗宸)10月19日,一群留守儿童来到中建二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的工地上,参观项目安全体验区,当起“小塔吊司机”。
原标题:塔吊司机的坚守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玺 通讯员 闫占亮每天早上五点半,全维良整理好着装,戴上安全帽、手套,扣好安全带,沿着90度的梯子爬上58米高的塔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全维良是中国一冶天津公司武清安置房项目的塔吊司机。
施工现场塔吊林立。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陈雪莲在系安全带。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陈雪莲在检查塔吊钢丝绳。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陈雪莲在检查塔吊标准节的螺栓。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陈雪莲通过对讲机和地面信号工人沟通。黄启晴摄陈雪莲攀爬至驾驶室途中。
李拴领的工位,在55米高的空中。她是雄安铁建中心项目一标段的一名塔吊女司机。每天早上6点半,穿过狭窄的垂直钢梯,爬升到55米的高空,在不足2平方米的驾驶室,操纵着巨大的塔吊将建筑材料准确调运到指定位置,一忙就是10个小时。
塔吊司机是高危职业之一,操作塔吊更是容不得半点疏忽。看似简单的“推拉摇移”,背后则是日复一日的训练、竭尽全力的付出。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实践,机械的“推拉摇移”在黄小华的手中如同“稍息立正”,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手感”。
10月13日,中建八局二公司作为中国建筑集团唯一代表队,在第四届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吊装(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和优胜单位二等奖,4位参赛选手分别斩获个人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创造了在此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来源:【天府融媒】在繁华的城市天际线下,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背后离不开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而塔吊工人作为城市建设的“空中舞者”,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日,记者跟随着塔吊工人,体验了他们工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