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时隔8年之后,余华带着他的新作《文城》回家了。说实话,我并不看好新作,我还是喜欢他以前的作品。他以前的作品已经沉淀过了,经过时间的洗礼已成经典,下面我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三部经典著作:1.
余华,23岁开始写作,作品风靡全球,斩获各类奖项。说起余华的作品,就不得不提《活着》,小说《活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作为余华的三部曲之一,《活着》最为著名的成就便是张艺谋将他改编成了电影。这部作品一经上映,便在1994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获奖无数。
如果电影院能推出弹幕功能,《河边的错误》是第一个需要的。这部刚上映的电影,因为没有“高能预警”,许多观众被片中的某个镜头吓了个半死。具体哪个镜头就不剧透了。按理说这个镜头是恐怖电影中常用的“掉凳儿”手法,类似于直接挠你咯吱窝、戳你泪腺,一点儿也不高明。但90后导演魏书钧是个高手。
《兄弟》之风格剧变:向伟大的十九世纪小说致敬严锋:想代表余华的读者来一个问题:1980年代的余华风格很鲜明,是先锋和实验,1990年代,以《活着》为代表的三部长篇小说风格有了变化,是纯净节制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新世纪的《兄弟》是另一番天地,它与1980,1990的余华小说是怎样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