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喜大普奔!2024年6月末,我国的嫦娥六号顺利返回地球,随之而来的是网友们的欢呼,以及西方媒体的集体噤声。有很多人都在关注嫦娥六号采集的月背土壤,有人在关注回归地球时的“打水漂式”缓冲方式。
“我们闷头追了50年,结果抬头才发现,前面根本没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这几十年的航天航空发展,非常贴切。就在昨日,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采样并且成功返回地球,这一消息不仅仅意味着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更是科技强国拿下的标志性成果!
文|朝子亥编辑|朝子亥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 秒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嫦娥六号成功归来的消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对嫦娥六号比我国都关注面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实西方国家是有所担忧的,对西方国家来说他们最担忧的并不是我国航天事业有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整体布局效果图【环球网综合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1日报道,近日,在四川一处海拔4410米的山顶,中国科学家开始建设“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
放眼全球,生活、工作在全球哪些城市的青年科学家科研水平更高,贡献更大?6月3日,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正成为欧美青年科学家海外发展的“首选地”,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正加速成为“青科”成长的良好平台。
近日,中国化工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经过提名推荐、形式审查、专家初评、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公示和常务理事会审议,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廖耀祖教授荣获第十四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亚洲周刊》6月17日文章,原题:星空的青春爆发力和续航力宇宙最古老的空间,面对中国最年轻心灵的探索。中国航天的中坚力量出现90后和00后。他们运筹帷幄,在星空中展现爆发力和续航力。
在美国的科技队伍中,华裔科研人员约占30%到40%!而美国本土成长的科学家占比竟然只有约25%!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啊!不仅如此,这些华裔科学家大都从事最为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也就是说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为美国做的贡献竟然比本土美国科学家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