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关于大象的故事,描述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唯一一头战象嘎(gǎ)羧(suō),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披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的把自己掩埋了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最后一头战象》。
它突然间像变了一头象,身体像吹了气似的膨胀起来,四条象腿的皮肤紧绷绷的发亮,一双象眼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这是沈石溪在《最后一头战象》中对嘎羧在临终前来到曾经战斗过的打洛江时的描写。
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种特种部队,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能破城门、毁营垒、拆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自古各国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动物——象,来冲锋陷阵!
决战前夜,帖木儿曾遣使下了一份口气十分傲慢的战书,警告巴耶塞特一世“最好避开我的霹雳一样的打击,不然的话……你只不过是一只扑火的飞蛾!”“雷霆”也不示弱,在回信中反唇相讥:“你的军团确实庞大,但是要想对付我那英勇无敌的耶尼切里军团,你们鞑靼人不过像个草棍儿,不堪一击……我们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