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芦苇综合利用寻找出路我国芦苇年总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其茎秆纤维素含量高,是天然的造纸材料。但因为伴生的水污染问题,芦苇造纸被很多地方作为落后产能进行淘汰。结果,芦苇从“宠儿”沦为“弃儿”,但“芦苇屁股痒,不砍都不长”,任其自然枯荣反而影响了芦苇的生长。
不久前,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看到工人正在将芦苇切割成段(每段长60公分),再用铁锹把芦苇段压进沙子里。一个个草方格的形成,表明芦苇又有了新用处。“现在进行的是芦苇沙障试验,效果好的话,不但节约成本,还可以大面积推广。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明宪 记者 黄慧仙 拍友 吴明宪 摄太湖风起,岸边的芦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而眼下,在浙江湖州,也到了一年一度太湖芦苇的收割时节。科学种养芦苇不仅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环境,还让原本无处安放的废旧芦苇摇身一变,成为强村富民的香饽饽。
,原生态的长江两岸就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芦苇荡,相信60年代出生的长江沿岸朋友都有深刻记忆。那时候,一到晚秋,生产队会派工到各自划片区域收割芦苇,供销社也会全力收购调运,芦苇的收入是生产队一笔价值不菲的收益。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白洋淀的传说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白洋淀冰上收苇忙。白洋淀自古就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过去,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有割苇、编苇制品的习惯,芦苇编织产业一度是淀区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白洋淀的芦苇浑身都是宝。
夕阳西下,芦苇和着微风在阳光下摇曳生姿,放眼望去,好像金色的波浪,每一个镜头宛如一幅画。芦苇别称:芦、苇、葭、兼,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根状茎十分发达。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农村芦苇特别多,小时候喜欢用它来做玩具,大人们用来做扫帚卖,补贴家用。
记者 尹超 摄影 陈雷12月10日10时,雾气渐消,走在南大港湿地的小路上,静谧中夹杂着鸟鸣,河面一层薄冰,扔一小块儿土疙瘩,就都碎了。10万亩芦苇浩浩荡荡,初时飞花似雾胜雪,此时冬苇赛金。前段时间,南大港湿地首届“芦花节”落下帷幕。这场以花为媒的盛会,会四海宾朋,聚湿地人气。
芦苇芦苇属禾本科。形态特征秆高1—3米,具粗壮的根状茎,茎中空。圆锥花序长达40厘米,有多数分枝,着生稠密、下垂的小穗。分布生长在沼泽、河旁及湖边。用途及价值植株幼时可做饲料。秆可供造纸、编席。也是护土固堤的首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