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皓 谢茂收压岁钱是孩子们过年最开心的事情,而给压岁钱则成了部分成年人的负担。在网络支付盛行的时代,为了让过年给压岁钱有足够的仪式感,不少人会专程取出大额现金,而在新年之后,收到压岁钱的孩子或者孩子父母又会将这些压岁钱重新存入银行。
过年要给爸妈发红包,以往我都是给一万五或两万。从去年开始减少,给了6666元,今年给了3000元。再后来,过了两年,我存款到了30多万,就催着父母去买了房子,写了我爸爸的名字,我来还贷款,房子用来给父母养老,如果说我弟弟没本事,赚不了钱买房子,这房子以后也可能会用来给他结婚。
父母年纪大了,作为子女应该给他们一些养老钱。可是这养老钱怎么给,是一门艺术。是逢年过节给?是每月给?还是每年一次性给?不同的给法,给父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十月姐,你来评评理。过中秋节我给父母1000元钱,母亲也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提我一下。偶尔过节忘记了,还说我不孝。你说冤不冤?
今年春节期间,“压岁钱赶超月工资”一度成为社交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工人日报》记者在回乡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部分年轻务工者步入人生新阶段,给出的春节红包金额确有上涨,但也有人在尝试新式的春节送礼方式,让春节红包回归“本意”。
大家好,我是禅心,今年55岁,走过50多年的岁月,最怀念儿时的过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但父母会用简单食材做出让人难忘的美食,特别是除夕的压岁钱。虽然只是几个硬币,却让我幸福满满,放在枕头下的小口袋里,时常拿出来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