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新农人锄禾记他们,用全新的方式挖掘“黑色宝藏”的潜能,不再“面朝黑土”“看天吃饭”深翻,老农人熟知的术语,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翻机具,翻动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提高耕地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
天地寒,万物冬藏。但在槐荫区济西高科农业园,“80后”新农人王宝德、李娜的大棚内,成熟的草莓娇艳欲滴,令人垂涎;正在生长的西红柿翠绿欲滴,挂满枝头,一片生机盎然的场景中充溢着收获与希望。“我们的草莓没有农残,都是自然熟,吃着放心!
从农业门外汉到村里当家人——新农人肖兴兵的奋斗故事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黄云 易蓝“我们的视频不仅要体现乡土特色,更要传播正能量……”1月3日,新宁县巡田乡西江村西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内,负责人肖兴兵正与公司视频团队的成员讨论拍摄脚本。
来源:人民论坛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浙江省委聚焦“人才”,从“三支队伍”到“大人才观”,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向全社会释放出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的强烈信号。坚持需求导向,在新农路上实现思想碰撞。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
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记者周勉)别人施10斤肥,自己就施15斤;别人打2次药,自己就打4次……2016年开始种粮时,向伟东选择如此粗放的模式。今年37岁的他形容当年的自己“完全是个外行”。“除了施肥打药,栽插方式和管水也很简单粗暴。
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曾提到:“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对生活在短视频时代的“新农人”而言,这是一句绝佳的注脚。经常使用快手的用户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在从田间地头走到镜头前,将自己的生活通过小小一块屏幕记录并分享。
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记者周勉)秋粮即将迎来收获,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维乡民族村田富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俊,这几天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但在几年前,这位1992年出生的“新农人”可不像现在这样忙碌。
来源:【赣南日报】□谢行焱今年春天,刘七宝生的第二部农村改革题材长篇小说《金色鹭河》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于4月5日在位于赣县区的江西客家博物院举行首发式,获得与会专家、读者的一致好评。刘七宝生是一位富有才情和创造力的青年作家。
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记者周勉)“只要拥有足够多、足够新的农机,种粮就不会是件难事?”10年前,当大学毕业不久的周波回到家乡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成为一名“新农人”时,曾单纯地认为“是的”。“2014年我回村时发现,还有村民在用牛耕地,这是我一开始迷信农机的主要原因。
2017年,在外学习音乐的王磊回到家乡,创办艺术培训班的同时,经营起一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中华蜂、土鸡、土猪,种植核桃、羊肚菌等,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特色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及扶贫车间的模式,带动37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在电话里第一次听到父亲哭”陈帅宇出身农家,打小懂事。但陈帅宇从没想过自己也会当农民。“我们目前正致力搭上互联网快车道。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实现粮食从生产到销售的无缝链接。让农户在家里就能种植销售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