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教师面临“非升即走”考核的“孕期困境”,是个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伦理学思想实验有个经典的“电车困境”,电车司机面临最小伤害还是最大伤害的艰难抉择。类似的选择困境,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当学校和教师涉及利益攸关事项时,这样的选择困境不但客观存在,还容易被搬到网络舆论场。
近日,网传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一名宋姓副教授因未通过聘期考核,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在“非升即走”压力下自杀,引发关注。对此,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宋姓教师确已去世,但网传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且不尊重家属,暴露家属个人信息。
原标题:变味的“非升即走”也该“走”了近几年,部分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遭遇热议,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不友好”被愈加频繁地关注和讨论。不少专家和科研人员表示,“非升即走”制度已到了迫切需要改变的时候。(8月6日《半月谈》)“非升即走”不是新闻,也很好理解。
“非升即走”制度引入国内已30余年,正被越来越多高校采用。这一制度旨在打破高校教师职业“铁饭碗”,改变高校教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身份固化现象。但近几年,部分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遭遇热议,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不友好”被愈加频繁地关注和讨论。
孕期女老师因“非升即走”被解聘?华侨大学发布情况说明如下:近日,网络上出现关于我校一名孕期女老师因“非升即走”被解聘的有关讨论。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行调查。经查,该网传老师为我校2021年入职的专任教师,今年8月底即将首聘期满。
5月7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表研究成果:在美国,近九成博士,无法“转正”,永远不会获得终身教职!究其原因,精英学术岗位供需失衡、资金的缺乏、发表的压力,以及“非升即走”的考核,共同促成了学术界日益激烈的竞争,且这一竞争已经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