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写作于1946年的哲学论文。萨特强调存在主义不是一个悲观的哲学,也不是一个主张混乱的哲学,而是希望在悲观和混乱当中找到出路,实现人的自由的哲学,而是通过人的自由和责任将社会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
作者:徐 成贵州作家戴冰致力于城市的文学想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出版了《我们远离奇迹》(1994)、《惊虹》(2007)、《双重经验——戴冰小说选集》(2011)、《戴冰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插图本》(2014)、《月的暗面》(2017)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显现出充沛而持久的创
生活在现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晓一点存在主义。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存在主义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关于存在与虚无的10个名句1、 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
上世纪九十年代,木心给一群名人上文学课,讲到作家萨特,木心说:“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萨特是谁?
早在14世纪,这种思潮就已出现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5世纪以降,开始逐渐辐射至欧洲乃至其他地区。特别是两位重要人物:萨特和渡边一夫,他们都曾在不同时期深刻地影响大江,这些影响亦如实投射于大江的文学作品中。
有人说,存在主义不太像哲学,倒是更像一种情绪,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伤痛小说家那儿,进而可以追溯到惧怕无限空间之寂静的布莱兹·帕斯卡,然后可以追溯到探索灵魂的圣奥古斯丁,追溯到《旧约》里乏味的《传道书》,以及那个胆敢质疑上帝同他玩的游戏,但最终在威逼之下只能就范的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