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记录历史。皇帝日理万机,没有时间去读《史记》《汉书》《三国志》这些书,司马光就把这些内容摘出来,另外编一本让皇帝方便读史书,当然也不是给皇帝一个人看,其他人都可以看。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不约而同的都带了本《资治通鉴》,毛主席愣是通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众所周知,《史记》是历史书籍,是文学世家司马迁父子所写,基本是可以说是本历史书,而《资治通鉴》是文学家兼政治家所写,而且专门为帝王治理国家所写,所以历代帝王对于《资治通鉴》是倍加推崇。
常常听说,《资治通鉴》是人一辈子必读的一部书。也难怪,《资治通鉴》被历代皇帝拿来做“治国教科书”,也是曾国藩、梁启超、任正非等人做人做事的终极指南。它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却比《史记》更能指导现实生活。
《资治通鉴》编撰初衷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换言之,其书是为帝王提供治世之道的借鉴。本书根据《资治通鉴》编撰内容,采用“原文—翻译—解读”的写作方式,以领导学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将《资治通鉴》具有借鉴意义内容逐一解读。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里,《资治通鉴》无疑是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它以编年体通史的恢宏架构,横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长达 1362 年的历史纵深尽收其中,将华夏大地的风云变幻、王朝更迭一一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