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改装在木帆船上的汽车发动机(复制品)。本报记者 王晓樱摄/光明图片【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今年元旦正式开放的解放海南登陆纪念馆内,展示着一台军绿色的汽车发动机,浓重的机油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潮新闻客户端 朽木自我参加工作起,司机、修理工、教练员都当过。汽车连、汽车队、修理厂、培训站、交通运输的管理全做过。这辈子我像嫁给了汽车,并为之努力一生。然而这一切都源于那年学习开汽车。六十周年前,我参了军,三个月后,就被分配到汽车团学驾驶。汽车,那时多么稀罕。
最近,从今日头条上,看到不少曾在川藏公路沿线服过役的军人写回忆文章,记叙过去的点点滴滴。我虽然没有从军经历,但父亲是老军人,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随大军进入四川,其后一直驻扎四川,期间参加了剿匪、西藏平叛,据他后来回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川西地区仍有零星匪患。
在北京市档案馆里有一组公交车模型,看着是又亲切又怀念,有些早日退出历史舞台,有些仍行驶在路上,带着一份激动的心开始了北京公交的资料收集,发现有很多公交爱好者,他们不仅对各种车型如数家珍,还给这些公交车起了可爱的昵称。
1959年,一辆停在黃河路路边的“海燕牌”微型小客车。1958年为解决出租汽车车源问题,成立上海市微型汽车制造厂,专门设计制造微型汽车,该厂先后试制成飞跃牌、海燕牌SW-730型、海燕牌SW-710型3种车辆约100辆,海燕牌被称为中国微型车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