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南明有两大柱石——国姓爷和李定国,以及两大战略家——张煌言和堵胤锡。在后世的宣传里,尽管因为某些众所周知又只能意会的原因,南明这段历史,隐藏在了历史的故纸堆里,几乎没人在意,偶有的提及不过是明清交替之际满清一统江山时的背景,抗清的事实和功绩被无限弱化,只剩下一个个冰冷的数据和名字。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皇帝评价明朝用“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在武德方面能与汉唐相比较,而要高过宋朝,因此明朝出了许多的名将,他们为明朝的建立和疆域的开拓、巩固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郭都贤按和洪承畴的约定去南京一带考察。都贤和髡残先到九江停留,这里曾留下他为苦撑局面而向左良玉求情的苦涩记忆。到街上溜达,确实和长沙、益阳还是人心惶惶的状况已有所不同,商贾开业,民众来往自如。打听学生魏禧的情况,听说也还在赣南翠微山区组织抗清斗争,心中不禁唏嘘。
今日长沙,成片的老街已为数不多,学院街区算是其中之一。以地域范围来界定,湘江路以东,黄兴南路步行街以西,人民西路以南,城南路以北,这一区域即为现存的学院老街区西文庙坪。长沙历史上的文庙与学宫就坐落在这个片区之内。
上文盘点了南宋王朝历史上那群精忠报国又结局悲壮的部分抗金、抗蒙和抗元名将,下文接着盘点南明历史上那些结局悲惨的悲情名将,分别是:郑成功、李定国、张煌言、张名振、陈文龙、阎应元、黄得功、高杰、王兴、孙临、杨文骢、金声桓、王得仁、艾能奇、刘文秀、沐天波、何腾蛟、杨延麟、黄公辅、路振飞、熊汝霖、堵胤锡、张同敞、李来亨、姜壤。
从湖南跑进广西之后,李过和高一功清点了一下手下的人马以及盔甲、弓箭、火器等装备,人应该还不少,毕竟之后忠贞营分裂,刘希亮还能拉走两万多人,但是装备物资损耗非常大,高必正在进入广西之后对永历皇帝的使者说“自草坪之败,盔甲弓刀皆丧,仅存者亦已窳敝,乞权住岭外一年,就铁冶胶角,稍治器仗,方可为国家效死力!”
一谈到这个问题总有人会把一堆明末中原或者陕西的农民受苦的记录翻出来,然后又开始骂明末的藩王如何如何,当官的如何如何,崇祯这个微操圣手又如何如何,但你说破大天,农民起义军在关内大杀四方给清军入关以可乘之机这个事实是否定不了的,也不用说什么清军五次攻破长城到内地“旅游”,只要北京依旧在明朝的手里,北方就有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