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发明人是一位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名叫钱乙,被后世尊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因为他医术高超,且又非常善于治疗儿科疾病,所以被请进皇宫担任御医。有一天,钱乙从太医院下班回到家中,突然有人登门求诊。
六味地黄丸,初名地黄丸,首见于宋代名医钱乙所著《小儿要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等六味药物炼蜜为丸而成。追溯其源流,乃钱氏在医圣张仲景所创之肾气丸的基础上去肉桂、附子而成。肾气丸原为温补肾阳所制,经化裁而成滋补肾阴之专药。
就在前几天门诊的时候,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跟我说,自己是个的士司机,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没啥时间运动,最近这段时间总是感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晚上有些盗汗,他老婆看他这样,感觉他的症状像是肾虚了,于是在小区药店给他买了几瓶六味地黄丸,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确实感觉身体舒服了不少,人都精神了不少,所以他又去买了七八瓶,准备好好养养身体,把身体给“补“起来。
六味地黄丸,这种药物备受男性朋友的钟爱,是常见的中成药,当男性出现肾阴虚问题时,医生通常会建议吃这味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肾功能,六味地黄丸中的主要药物成分是中药材,药物副作用小,具有滋阴补肾的效果。
前一阵一对年轻父母带着一个小孩来看病,小孩的症状就是晚上盗汗的很厉害,人长得比较瘦小,胆子也比较小,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之后判断是肾阴虚引起的这些问题,我怕他们煎药麻烦,就告诉小孩父母,直接买点六味地黄丸的成药,每天早上空腹淡盐水送服,这些症状就会慢慢改善,小孩父母听了我的话之后,一脸诧异的问我:孩子这么小能吃六味地黄丸么?
六味地黄丸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中成药,因其作用补益肾阴,所以不少人觉得自己肾虚就可以买来补一补,因为很多人认为中药没有啥副作用,而且又是补益药,“有病治病,没病也可以用来保健”,但实际上中医一直认为凡药皆为“毒药”,都是有副作用的,即使是六味地黄丸也是如此,如果胡乱服用,可能会加重病情,让人感觉更不舒服,甚至危害健康!
这是个横跨两千年中华史的故事,杏林画卷徐徐展开,有星河,也有沧海。两千年前 | 肾气丸。两千年前,有名医崔氏创“崔氏八味丸”。至汉代,医圣张仲景把“崔氏八味丸”收载入《金匮要略》,又取别名为“肾气丸”,使此名方不至流失。宋代 | 地黄丸。到了宋代,钱乙将“崔氏八味丸”中附子、桂枝二味药减去,并将干地黄改为熟地黄,乃成传世之方——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剂,最初并不叫六味地黄丸,它有八味药,叫八味地黄丸或崔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可能是一个崔姓人家的祖传秘方,就是六味地黄丸方加上附子和桂。“桂”有时可以用桂枝,有时可以用肉桂,这就是桂附地黄丸。药店就能买到桂附地黄丸,是用来温肾阳的。
傍晚,一个疲惫的男人回到家,腰酸、背痛、腿抽筋,躺在床上,浑身酸软,任凭老婆如何暗示,都力不从心。这应该是六味地黄丸的经典广告模式,疯狂暗示观众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虚的,特别是中老年男性的肾虚。其实,六味地黄丸最初是给小孩吃的药。
六味地黄丸,是北宋儿科名家钱乙所创立的。是钱老前辈从《金匮要略》中的名方"肾气丸"中,减去桂枝、附子形成的方剂。肾气丸是医圣张仲景为了治疗肾阳不足的病证,而设立的方剂。钱老前辈从肾气丸八味药中,减去温阳补火的桂枝与附子,余下的药及其用量比例仍和原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