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最近,本报记者来到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宁夏等地,走进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普通家庭,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记录小康生活背后的拼搏和奋斗,感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最近,本报记者来到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宁夏等地,走进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普通家庭,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记录小康生活背后的拼搏和奋斗,感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最近,本报记者来到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宁夏等地,走进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普通家庭,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记录小康生活背后的拼搏和奋斗,感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最近,本报记者来到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宁夏等地,走进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普通家庭,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记录小康生活背后的拼搏和奋斗,感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020年7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不再“船儿满江”,却有“幸福满舱”,新时代赫哲人家走向美好新生活——乌苏里船歌新唱,再次以头版头题报道了中消会结对帮扶乡——八岔赫哲族乡,通过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生活场景,展现了赫哲族乡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东北边陲,乌苏里江静静流淌,古老的赫哲族生生不息。20世纪60年代,一首悠扬的《乌苏里船歌》,让这个遥远而神秘的民族,变得“妇孺皆知”。鱼几乎占据了赫哲人生活的全部。男人以“下江能捕鳇”为傲,女人能把鱼皮缝制成衣服,孩子们的零食都是鱼……转眼数十载,赫哲族的生活变得怎样了?
央广网哈尔滨9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9月12日,在佳木斯开往同江的K5103次列车上,列车广播里传出一曲《乌苏里船歌》,引得车厢内的旅客纷纷学唱。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一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道尽了东北边陲明珠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的无限风光饶河县地处三江平原核心地带,与俄罗斯隔乌苏里江相望,风景优美、江水奔腾、渔船点点,“守望太阳的民族”赫哲族世代在此居住。
20世纪60年代,一首悠扬的《乌苏里船歌》,让遥远而神秘的赫哲族,被世人熟知。曾经,鱼几乎占据了赫哲族生活的全部,孩子们从小就是吃鱼高手,女人们能把鱼皮缝制成衣服……和本期《国家相册》一起,再唱“乌苏里”,看昔日鱼皮部落如今大变样。
当有一天来到乌苏里江上时,却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不相信这蓝蓝的江水,这密密的白桦林就是歌中唱到的乌苏里江,直到饶河县人非常自豪地指着不远处白云飘过的大顶子山说,《乌苏里船歌》唱的就是他们的四排乡,我还恍如梦里。在乌苏里江的尽头,有个叫乌苏的中国最小的镇,小镇只有一户人家两个人,镇长是父亲,镇民是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