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焱(左一)演出现场白天,他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实习医生,门诊值班、抽血化验……忙时一天参与6台手术,跟随导师救死扶伤;晚上,他作为喜剧演员站在舞台上,向人们传递快乐。是医学生,也是喜剧人,本期青年说,让我们跟随“00后”王俊焱,听听“双重身份”下,他精彩而充实的职业故事。
941名本科生、2118名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4级新生入学。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老校长、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研究所名誉所长、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为人物原型的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再次上演。
在生命的终章来临时,有的人用另一方式让生命得以“延续”。他们慷慨地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成为医学生的“无言良师”,用生命点亮生命。在捐献举动的背后,遗体捐献志愿者们正以实际行动向生命致敬,在特殊的岗位上传递着爱与希望。
第1眼-重庆广电清明节,是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而对于重庆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而言,他们还有一项延续了15年的传统,就是缅怀遗体及器官捐献者。这些捐献者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也被医学生们尊称为“大体老师”“无言良师”。“我们站在您托起的高山上眺望远方,见繁花灿烂,锦绣万里。
3月10日晚上,从上海虹桥开往合肥南的G7376次列车上发生惊心一幕。当时一位游客突发疾病,在听到列车员多次发出紧急求助广播时,同在高铁上的医学生秦鸣蔚挺身而出,在迅速初步判断病人的情况后,果断联系他的老师齐亚军,开启了一场“线上+线下”的师生救人接力。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于新树 陈旦 潘爱华)他们,不用言语,不落文字,用躯体做教材,以大爱育良医;他们,是令人动容的“大体老师”,是舍身奉献医学研究的“先行者”;他们,用沉默的躯体,铸就了基础医学教育的高塔。
10月16日,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生在社交平台晒出几张与大体老师头骨的合影,引发网友不满。18日上午,该校基础医学院工作人员回应称,学校正在积极处理此事,但无法透露涉事医学生所在的学院信息。“大体老师”是对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逝者的尊称。
原创 健康报 健康报评论日前,医学生与大体老师头骨的合影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几位医学生身穿白大褂,微笑比“耶”,并配文:医学生无所畏惧。“胆子是大,但是用错地方了。”“没有这些老师,你学啥?”网友纷纷评论说。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29日讯(通讯员 于新树 傅绒 罗宇涛 潘爱华)一方净台,教化默然。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他们是伟大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是值得每一名学子心怀崇敬的无言老师。
近日,这样一则消息令人感叹,在今年开学季,有记者调研发现,过去异常火热的医学专业似乎遇冷,不少莘莘学子对从事医学专业望而却步。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告诉记者,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