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坚持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第一个结合”,那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集中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世界现代化大潮,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形成的文明观,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文明观。
从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海明威、泰戈尔等文化名家,到《战争与和平》、《哈姆雷特》、《老人与海》、《飞鸟集》等文学典籍,从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骠国王子出使盛唐,到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道,在与海外政要、友人交流交往时,总书记多次讲起不同文明瑰宝和中外文明交流往事,强调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论点摘编】何中华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明”和“文化”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通用。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的自我中心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但文明成熟的标志却在于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扬弃。
在当代社会是如何实践的?与会嘉宾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要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立足中国田野、研究中国实际、发展中国理论,汲取国外有益学术成果,培育高水平社科人才队伍,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上世纪2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彼时的罗素正因此前一战中的血腥厮杀而物伤其类,产生了到遥远的东方为“混乱的欧洲大陆的疯狂和苦痛”寻求新希望的想法。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罗素关于中华文明的诸篇演讲激发了关于“保存国粹”“改良还是革命”的一系列笔墨论战。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之间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相近相亲,在交融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