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长春“宽城好人”段秀娟与其爱人、儿子主动请缨,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动诠释舍小家为大家。3月23日5时,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可段秀娟已在给自己带领的一队志愿服务人员们,安排当天的工作。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始创于1983年,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最初每年一评,自2005年第22届起每两年一评,到2023年已评31届,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为戏剧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89年首次评定的秦腔国家一、二级演员名录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哲中、马兰鱼、贠宗汉、段林菊、郝彩凤、马友仙;西安易俗社:宋上华、肖若兰、全巧民、张咏华;西安市秦腔一团:王玉琴、刘茹慧;西安市秦腔二团:王辅生、肖玉玲;西安市五一剧团:李爱琴;咸阳市人民剧团:郭明霞;宝鸡
日前,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本届会演的剧目演出信息,共有来自全国16家院团的11台大戏、17个折子戏在省戏曲研究院剧场、陕西广电大剧院、西安人民剧院、西安广电大剧院、西安易俗大剧院、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6个剧场演出28场。
央广网西安2月14日消息“过大年,看大戏”一直是众多“老陕人”迎接春节的“老规矩”,四生、六旦、二净、一丑,13门角色在戏台上拉开西北地区传统戏剧秦腔的大幕,伴随着板胡声起,生净行的高亢激越,旦角的委婉细腻,共同唱响三秦大地火热的生活和浓浓的年味。
中新网西安8月14日电 (记者阿琳娜)秦声飞扬谱新曲,秦风激荡绘华章。13日晚,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落下帷幕。会演闭幕晚会主要选取了“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片段进行汇报演出,充分展示优秀青年秦腔演员精湛的技艺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10月23日是九九重阳节,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两亿八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9.8%,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关爱和支持?怎样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参演作品名单。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为期15天,由秦腔展演、秦腔论坛、秦腔惠民和秦腔嘉年华四个板块构成,拟组织10台优秀秦腔大戏和3台优秀秦腔折子戏组合演出,并配套举行“一剧一评”活动和秦腔创作专题研讨会。
2009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有7位秦腔老艺术家位列其中。他们是秦腔项目首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这也是古老的秦腔第一次有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看看有没有熟悉、喜爱的艺术家?一共7位,一起来盘点一下。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水袖曼舞,罗衣从风,秦声高亢,秦韵悠长……11月11日晚,随着三意社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演出结束,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圆满闭幕。
10月23日是九九重阳节,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两亿八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9.8%,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关爱和支持?怎样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央视网消息:怎么用手机缴纳生活费?如何网购付款?这些年轻人眼中的日常操作对于不少老人而言,仍是难题。在河南郑州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不仅自学成才,还自制连环画、开网课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让当地不少老人都过上了“潮”生活。他们口中的“高人”叫吕文良,曾是一名安全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