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断亲”——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交往,也就是基本不走亲戚。“工资多少、啥时找对象、房子买了没……”诸如此类问题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厌烦,春节时也懒得去亲戚家走动,甚至索性选择不回家。
春节假期,年轻人“断亲”这一话题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发表的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18岁以下群组里,“和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的比例高达63.1%,26岁~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
但是现在的90后00后对于走亲戚这件事情,却是一点都不积极,甚至都不愿意走亲戚,平时也不跟亲戚聊天,也不会给亲戚打电话,过年的时候更是天天待在家里面跟朋友一起组队打游戏,或者是去朋友家玩,但是就不愿去走亲戚。
❏作者 弛泷(南京大学)大概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很少在过年时跟着家里人走亲戚。要是亲戚来做客,我一般会出来打个招呼,然后回房间忙自己的事。直到最近看了热搜,才知道这叫“断亲”——不是断绝关系、六亲不认,而是疏于、懒于走亲戚。从语义上来说,这个说法其实有点夸张。
近几年,社交媒体上,亲戚二字几乎总是和「吐槽」联系在一起。在经历逃离、拉黑与试图和解之后,年轻人找到了亲戚关系的新解法:断亲。有人因为空间距离的分隔而不得不「断亲」,有人因为亲缘交往的负面体验,发现「断」了更好。到了今年,「断亲」似乎从以往零散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
□刘一宁(重庆大学)年关将至,回老家走亲戚,已经成了让不少年轻人压力倍增的事情。疏于与非直系亲属发生过多交往,这一现象被部分学者称为“断亲”。然而,新生代年轻人真的“断亲”了吗?断的是“真亲情”还是“伪善意”?读懂年轻人“断亲”背后的深意,才能促成新的亲缘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