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石碑帖漫谈之二】世人一般把碑帖连称,其实碑与帖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碑是竖石或是刻石之文;帖则是书法墨迹,把它们连起来的是汉字。中国的汉字本身有图案美。从秦汉的刻石始,书写碑刻者,总是在追求文字的形式美,所以秦篆汉隶的石刻有大量的佳作。
中新社济南9月28日电 题:孔庙十三碑亭碑刻为何有少数民族文字?——专访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路则权作者 于海涛 赵晓 李欣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儒家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历代崇儒的见证,而坐落其间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
现今,永祚寺收藏和保存有价值的碑碣刻石共260余通,其中明代的石刻珍品、海内知名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清代的《古宝贤堂法帖》是双塔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集历代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瀚于一堂,上自史前仓颉,下迄清代的傅山、王铎。
蜀道沿线分布众多石刻,它们是古代使臣赴任述职、商贾南北往还、文人墨客题咏、地方官吏修栈勒石等社会活动留下的灿烂辉煌文化遗迹,真实记录了古代民众民间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成为记载蜀道历史文化信息最为重要的石刻文献档案,被喻为刻写在石头上的“史书”。
碑碣刻石的作用碑碣刻石,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是一种活态的历史语言。一直以来,碑碣刻石的作用不亚于正史。因为碑刻的一大特性就是需要其绝对地真实性,除非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干预,否则,碑刻的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就功能而言,碑的使用者和使用场所的不同其功能也不尽相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已经走向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