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内刘雄伟正在整理《论语》名句的石刻。在有“石雕之乡”美誉的壶关县龙泉镇西川底村的壶林书院里,48岁的石匠刘雄伟正在雕刻。一手执钢凿,一手举铁榔头敲打,粉溅灰飞,钎尖过处,坚硬的石头上浮现出了精致的细节……一块粗糙的石头,在他手中几经打磨、细心雕琢,便成为了一块文字艺术精品。
宁强自古以来,就是氐羌民族繁衍生息之地,遗存了多彩绚烂,特色鲜明的羌族文化。羌族刺绣是宁强羌民后裔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已经在陕南羌族地区盛行。宁强羌族的服饰朴实而华丽,那些身穿羌服的女子,在阳光里,绣着一棵草、一朵花、一只鸟、一片云。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记者 王小军)一双手、一把刻刀、一支画笔、一件件葫芦在非遗传承人——木扎帕尔·艾斯卡尔行刀运凿下,清晰流畅栩栩如生的画面便被留在了葫芦上……“首秀”就一鸣惊人出生在绘画世家的木扎帕尔·艾斯卡尔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高黎贡山西麓有个小山村,小山村村口有个手工抄纸作坊,作坊的主人叫龙德尧,他制作的手抄纸远销全国各地。今年45岁的龙德尧,是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新庄社区的手工抄纸手艺人,家里祖祖辈辈用古法造纸,根据家谱记载,他是第二十代传人。腾冲有“三宝”,“腾宣、腾药、腾编”。
20多年间,他用上千个木质零件制成近40辆古马车模型;他耗时6年时间,按照1:36的比例,用红木做出济南老火车站微缩作品。年过六旬的杨崇华,出生于木匠世家,从40多岁开始学习制作古马车,如今已成为非遗项目古马车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用手艺留住了百年技艺,用作品传承千年文化。
记者 杨雪用锔艺将旧物件变成的艺术品、烙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剪出十二生肖。今年的6月10日是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话青岛三位非遗手艺传承人,听听他们对于老手艺的坚持、守望与创新。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艺戈 颜业宏 实习生 陈婕Transparency说起面塑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但是说到“捏面人”,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五颜六色的面团在手艺人手里反复捏搓,不一会儿形态各异的面塑作品就出现在手中。
中新网新疆新闻1月15日电(王德刚 李艳荣)传承搏克技艺、摔出男儿气概。乌苏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搏克传承人孟克那生作为传统文化的“守艺人”,不仅原汁原味地传承搏克技艺,让“学艺人”在体验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陈经伟18岁起学做炒饼,至今已坚持20余年。 杨静 摄中新网长治6月29日电 题:山西手艺人传承百年晋味非遗 守护传统地方美食作者 杨静和面、揉团、擀片、烙饼、切丝、刀技、配料、烹炒……29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一家饭店,手艺人陈经伟一气呵成炒好了一盘炒饼,色泽金黄,香味诱人。
1月10日,青岛市户外寒风瑟瑟,75岁的青岛市花灯非遗传承人孙志芳坐在自己家的客厅里,时而捻起针线、时而握起画笔,房间里安静而忙碌,慢慢地一盏为迎接农历新年而制作的美丽的花灯逐渐露出了雏形。寒冬暖屋,孙志芳安静地制作着花灯。孙志芳与花灯的缘分,要从他3岁那年说起。
来源:北京青年报 林泓魁和他的京剧脸谱作品王新宇和他的彩色饹馇饸王磊在进行剪纸创作对于王磊、林泓魁和王新宇来说,2025年的春节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中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给他们为之努力的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会——至少,这个春节,他们会更忙碌。
定西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定西剪纸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付忠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西剪纸》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富有创造力的他用一双巧手剪出万千世界。
新华社银川1月11日电(记者刘海)左手持红纸,右手握剪刀,65岁的伏兆娥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沉浸在创作之中。约半个小时后,一幅惟妙惟肖的《灵蛇献瑞》剪纸作品呈现眼前。“蛇在十二生肖中是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的象征。最近我天天都在剪各种各样的蛇年生肖,用剪纸表达对大家的新春祝福。
记者 陈乃彰 通讯员 时志成 邹焱雯 在马金霞的笔下,不论是山水风景还是人物花鸟全都栩栩如生。作为“威海玻璃画”第四代非遗传人,马金霞在传承珐琅彩工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了立线工艺,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来源:【西安日报】昨天,在洛南县保安镇的一家厂房里,北斗村村民李秋凤正和几名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编织草编制品。只见她拿起几根麦秆,用水浸湿,缠成一根杆。接着把缠成的杆曲成双杆,然后在双杆上结扣。经过一番上挑下穿,一条“花辫”在她手里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