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很了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朱棣“靖难之役”以及清康熙时“九子夺嫡”等一系列关于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故事,而且经过很多电视电影的夸大和渲染,很多人肯定会认为古人死守“立嫡立长”的成规而不作变通,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是迂腐守旧、版版六十四的老朽。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最典型的就是皇帝,一般太子只有嫡长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资格做太子,除非皇帝特别不喜欢,否则一般不会换太子,而且换太子很多大臣也会明里暗里反对,认为这是乱命。
在古代,嫡长子死后,是自己的儿子继位还是自己的兄弟继位?大家都知道,家族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不过说到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如果古代家族中的嫡长子去世,家中还有次子和长孙,那么谁才是族长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呢?
《公羊传·春王正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通俗来说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即正妻所生长子有权继承所有财产,即使嫡次子或庶子比他贤能,也只能将一切给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在西周宗法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嫡长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嫡长子的定义。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嫡子中的长子。在宗法制度下,嫡长子继承家族的爵位和财产,并成为家族的领袖。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追史探今编辑:追史探今引言: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家族观念非常重。如何能够将家族发扬光大,如何将家业传承下去是家族的头等大事。
要不说,投胎是个技术活,成为嫡长子可以继承所在家族的一切资源。嫡长子继承制源自西周,在这之前,“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同时流行,而从西周开始,摒弃了传弟制度,确立严格的传子和嫡庶制度,尤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宗法制最早出现在夏朝时期,周朝时正式确立,宗法制创立完善之后在内部又有大宗与小宗之分,这两种是相对而言,在同一阶级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就是大宗,大宗到了更大一层次的关系网络中则成了小宗,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相比于周天子,各路诸侯就是小宗,不过到了各自的封地势力范围内,诸侯是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