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科学技术普及法集体采访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李昕说,新修订的科普法既鼓励支持新媒体科普的发展,又对违规行为的治理进行规范。
“揭开量子赋能农作物、抗病抗灾还增产的惊天秘密”“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近年来,一些夹杂着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收割无数流量,推销兜售各种保健品、营养品、化妆品等。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陆续发布三篇文章,质疑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尹烨有关生物的演讲“错误百出”“降智”,尹烨的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很水”。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上网查询病因、网络问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互联网问诊方便了患者,但仍存在一些隐患。业内人士认为,应细化平台主体责任,以及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机关、执业登记机关监督和管理责任。“吃了一个月的药,竟白吃了。
2025年1月15日,科学技术普及法集体采访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李昕说,新修订的科普法既鼓励支持新媒体科普的发展,又对违规行为的治理进行规范。
昨天夜里,救护车送来一位已经休克的大爷,我们赶紧跑过来给他做了检查,初步判断是××,马上实施抢救。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大爷终于脱离了危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说,一定要注意身体,身体是本钱。这样的“剧情”大家眼熟吗?
来源:【中国城市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短视频的兴起,不少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和养生知识,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然而,一些假借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的行为,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日,“近视眼从800度降到100度”的短视频上了热搜,不同身份的主播演示了各种“恢复”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过公众号“科学辟谣”指出,网传内容实为伪科学。媒体调查发现,这些严重误导公众的内容之所以在互联网“横行霸道”,与平台的纵容和助力不无关系。
擦边软色情、认证不符、跨科擦边……网红医生“伪科普”背后的“流量生意。此现象何时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医疗科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大众带来了便捷的健康知识获取渠道。然而,随着 MCN 机构的进场,一些不良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网红医生的“伪科普”乱象令人担忧。
漫画/高岳本报记者 文丽娟本报见习记者 马子煜“昨天夜里,救护车送来一位已经休克的大爷,我们赶紧跑过来给他做了检查,初步判断是××,马上实施抢救。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大爷终于脱离了危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说,一定要注意身体,身体是本钱。
伪科技产品,像巡回的清仓甩卖商家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搬出一些不明觉厉的新词,做着把消费者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事,定期收割智商税。前些年,石墨烯、量子、暗物质等专业领域的概念,生生地被商家摇身一变成了摇钱树。这都早已成为市场点破。没关系,商家们又生搬硬套,推出了一批伪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