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郑板桥1759年的一天,画家郑板桥在扬州轰动了一把,他打出笔榜,公布了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
在书画界有“润格”、“润笔”之说,先简单告诉大家意思:不管说润格、润笔或润例、润约,本意都是指给写字或作画者的报酬,因为书画是长期苦练的结果,请人写字作画付人报酬是天经地义的,和买卖其它任何商品是同一个道理。
丁敬,擅长书画篆刻,开“浙派”先河,与蒋仁、黄易等并称“西泠八家”,且为“八家”之首。丁敬不仅是清中期篆刻领军人物,更是其时刻印润格达到一定高度的代表,其印润格为“白镪十金,为镌一字”,高于当时的书画家,其收入甚至超过当时的朝廷官员。
薛元明书法要有“法”,从创作而言也存在“有法-无法”的过程。书法界更需要有“法”,从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赵长青认罪服法到一些地区书协的换届,都指向当代书坛的一些乱象。书法圈乃至整个艺术行业,亟需减少模糊地带。
今天是建党99年,历史回到1921年,57岁的齐白石还在北漂。对于想在北京这个文化名城卖画为生的齐白石来说,相比现在人人都知道的齐白石画,在那个时候用齐白石自己形容就是“生涯落寞的很”。彼时的齐白石“以画养家”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在“篆刻”这一门艺术的殿堂上却已攀上真正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