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美国海军在第一艘航母下水时就提出了航母作战原则-全甲板攻击理论,这个理论核心内容是,飞行甲板尽可能停最多飞机,尽可能放飞最多飞机,出动架次和舰载机的载弹量和作战半径尽可能的大,以在某一时间、某一地域形成数量优势,但航母飞行甲板是有限的,因此飞机集中停放于停机区,航母的战斗力就体现在停机区可停放多少飞机,舰首飞行甲板越长、越宽,停放舰载机的数量就越多,一次可出动的舰载机也就越多,飞行甲板上的加油和挂弹作业区越多,舰载机再次出动的时间也就越短,战斗机载弹量和作战半径越大,作战能力就越强,所以美国海军一直坚持贯彻全甲板攻击理论发展超级航母。
自1914年英国人改装了首艘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再到第一艘正式设计,下水服役的第一代航空母舰“凤翔”号,再到如今,航母的发展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航母也不断地进行变化,从最开始的一万吨到如今的十万吨级,从开始辅助舰到现在的舰队核心。
整条弹射器的轨道长度约80米,由两排平行的气缸并排组成,每排气缸又由20多个气缸连接而成,每个气缸长4米,顶部有横贯缸体的狭长开口,截面呈“C”型。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储存在储气罐内,弹射前,拖索将舰载机钩在往复车上,蒸汽推动活塞运动后,活塞带动往复车,往复车再带动舰载机,完成弹射
前言:不久前,辽宁舰突然返厂,搭起了脚手架,连舰桥都拆了,航母甲板上搭起了长长两条铁皮棚,看着像是要开膛破肚做大手术,尽管没人见过铁皮棚里面是什么,但和福建舰电磁弹射器上的铁皮棚是一样的,难道辽宁舰也要装电磁弹射器?
从最近5万吨级两栖攻击舰飞拍图片现在是一套100多米电磁弹射器,现在大家关心的就是一套电磁弹射器,没有冗余,一旦出故障,那么战机就会无法升空作战,实际上这个问题大家也不需要过度担心,首先电磁可靠性比较高,故障率比较低,如果即便是遇到弹射器故障,对于歼35这种高推重比舰载机可以采用,滑跃起飞继续起飞作战,本文就此做个分析。
众所周知蒸汽弹射器可以大幅度提高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的最大离舰重量,所以一直被誉为航母战斗实力的加分器,但是纵观蒸汽弹射器早在1951年就开始在航母上使用,但是为什么看起来很简单的蒸汽弹射器在过去近7年时间里只有美国一家掌握这个技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