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热连年升温,大学生就业,人们笃信,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现在,只要谈起大学生就业,人们首先要说考公务员。在人们的心目中,没当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就是因为没考到公务员。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向往的目标,以至于今年的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00万人,平均一个岗位有77人竞争。
虽然在现代语境下,官吏往往被用于指代同一群体,但其历史含义却已发送过本质性变迁。至少在持续千年的封建时代,双方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彼此间不乏亲密无间的合作状态,也经常要为利益而相互倾轧。这些隐藏在台面下的明争暗斗,也完整格勒出古代基层权力的博弈游戏。
文:大型狮子参考资料:【1】《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程念祺 2005.11【2】《清代衙役为何被归入“贱民”》 袁博 2018.1.26【3】《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与明清胥吏的社会地位》 赵世瑜 1989.1【4】《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 周保明 2006【5】《胥吏与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本文刊载于2023年10月11日《法治日报》第9版“专刊”在中国古代,官和吏都是衙门里行使国家权力、从事行政和司法事务管理的人员。大体而言,官是衙门里负责具体事务的长官,而吏则是从事具体工作的。
战国时的秦国,尚无后代“官”和“吏”的区分。今天所有我们称之为“官员”的人,彼时统统可以叫做“吏”。“吏”就是处理各种行政事务的人,担任“公务员”的行为叫做“为吏”。还有一个常见的词汇叫做“吏民”,放到今天就可以称作“干部群众”。至于“官”这个字,在当时更多的指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