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原本是民间的一种便帽,正式作为"官服"则开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戴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的代名词。乌纱帽最初是东晋时期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东晋成帝时,宫中人员都戴这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也是最早的“乌纱帽”。
在我眼中,乌纱帽指的就是官帽,在相当多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乌纱帽也指官帽。虽然现在没有人带乌纱帽了,但在人们口头上或文艺作品中,仍然出现“乌纱帽”一词。对上级唯命是从的领导干部,人们就会讽刺地说他是“怕丢乌纱帽”。
前面在头条我浅聊过绿帽子和高帽子的话题,今天浅讲一下乌纱帽的话题,据传乌纱帽原本是老百姓头上常戴的极其普通的帽子之一,东晋时才有官员开始头戴乌纱帽,到隋唐两朝才被朝延确定为官服之一,而在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流行戴乌纱帽,民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主政时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朝堂上面圣奏本议政时交头接耳和区分官员的职务大小才要求官员戴加长帽翅与不同花纹的乌纱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圣旨,做短乌纱帽帽翅,官当的越大,帽子外观上看起来越圆越高耸,官做的越小,帽子越扁平,此后至今乌纱帽也就成了官员的代名词。
在《大明风华》、《锦衣之下》《大明王朝1566》等热播影视作品中。五代时,幞头变硬、成形,展脚的形制也发生变化,以铁丝、篾丝等制成轮廓,外罩纱的展脚成为主流,宋代沿用了此服制,明代又延续了宋代的服制,将官员常服带展翅的幞头叫做“乌纱帽”,而皇室成员所戴的两翅向上折称作叫“翼善冠”。注:《明史·舆服志二》曾记载:“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展板。
秦汉时百姓戴的巾一般是黑色的,但不叫乌纱帽,而称帻。皇帝用的皮弁,“用乌纱冒之”,也不叫乌纱 帽。所谓 “绦”,是一种帽子的样式,《隋书·礼仪六》转引《傅子》的解释:“先未有歧,荀文若巾触树成歧,时人慕之,因而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