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四九城里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每天都吸引着众多虔诚的信徒来比礼佛,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初一个十五,排队都是两公里开外,雍和宫除了寺院外,它还有另一个别名-“潜龙福地”,因为这里走出了两位皇帝-雍正和乾隆。
雍和宫自改庙以来,已经历了近300年寒暑,期间曾享受过皇家寺院的风光无两,也曾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孤立无援,曾富丽堂皇、琳琅满目,也曾遭遇抢掠、殿堂残破,但不变的是其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雍和宫是清朝皇家的御用寺院、也是清政府的藏传佛教管理中心。雍和宫原为雍正帝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的府邸,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生活于此,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雍正三年(1725年)“府晋为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宫为寺”,成为皇家寺院。
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和宫亲王府。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另外,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也不容错过,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联合推出了十集特别节目“首批国保一甲子”,通过镜头记录和挖掘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我们跟随节目一起,共同回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过的六十年。首批国保一甲子之雍和宫王府为何变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