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鹿与驴写在前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留下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其实这也是生活所迫,毕竟城市的工资水平较高,而且也给年轻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相对来说大很多。
一般去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朋友,工地会提供住宿场所,这些住宿场所多半是简易的活动板房搭建而成,这样的活动板房可以说是工地独有的,搭建起来简单,拆除也简单,成本很低,且一间活动板房还能容纳好几个人,正是因为这些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来作为农民的住宿场地。
口述人:张杰(河南周口人)撰文:张小强1996年春,我从河南周口南下东莞,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九十年代的广东,如同一片热土一样生机勃勃,很多小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东莞、深圳、广州、佛山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年轻人打工的目的地,我当然也不例外。
工地上班的人无性别之分,男人干起活要更猛,女人干活要像男人一样拼命。去一遍工地,感受一遍人情冷暖,体会打工人的艰难,“临时夫妻”也见怪不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要说不尴尬是假的,但人是社会性动物,相处的时间越久,越能理解彼此的不易。
众所周知,现在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虽然大部分是以男性为主,但也有不少女人跟随丈夫或者是亲友前往外地打工。有的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确实比较紧张,一个人挣钱根本不够花。只能把孩子托付给父母,让他们在老家照顾,小年轻夫妻两个人一起外出打拼。
本期主人公我们来聚焦这样一群90后年轻农民工,笔者近期在工地采风遇见了一位90后小伙,他叫王雷,老家在云南。因家境贫寒,19岁就已经出来在大城市打工,在工地当木匠工,一个月辛辛苦苦挣那2000多块钱,每天工作将近10个小时。他去年已经跟老家一位女孩结了婚。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一座座新式建筑被建起,这些高大现代的建筑背后有着农民工人的辛勤与汗水,他们遍布于各大工地,用一双手奋战在建设的一线。不少人细心的发现,原来在工地上工作的不只有印象中的男性工人,还有不少女性在这里工作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