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无为长江北岸,有一座皖中抗日根据地著名水利工程——黄丝滩江堤,至今仍是当地防洪的一道重要屏障。这座大堤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惠生堤”。80年前,时任皖中行署主任的吕惠生带领当地人民在抗战烽火中修建了这座大堤。
《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精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并基于课文内容从多个维度拓展书写,介绍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钩沉课文中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发掘课文故事中的精神力量,总结课文故事对今天的深刻影响,展现革命文化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光彩的
比赛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结合各地红色资源、地方特色,依据真实史料,改编成具有启迪智慧、传承精神、砥砺品格、厚植情感的红色故事,以宣讲、演讲等表演形式进行呈现。
从道县清塘镇的矮园村出发,沿着都庞岭山脚下的村村通水泥路,经小坪、中坪、绵竹园到寿雁镇的干岭村到达深田村,这段路是1934年11月中下旬中央红军长征红八、红九军团在道县走过的路,也是红三十四师成功完成湘江战役后卫任务后重返湘南走过的路。
血染的家国往事鲁中地区的胶济铁路以南,旧社会有一个比较小的村庄叫宋家庄,有一百多户人家。李氏家族在这个小村里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大家族。“九·一八”事变以前,宋家庄的民众生活还是比较平静的。李家在宋家庄已经是第五代传人,李兴唐的爷爷李方成有五个子女,几十亩地,一头牛,生活比较富足。
2020年7月24日,习主席在吉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讲述了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吴展,字修翎、号凌霄,原名昌鹏,安徽省舒城县阙店乡人。安庆时为安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新青年》《向导》《社会发展史》《国家与革命》等进步书刊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吴展受其启迪和激发,积极参加蔡晓舟、舒传贤等人发起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以及反对军阀和抵制日货爱国学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