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都说娘亲舅大,小时候一直不懂这句话的含义。后来等自己长大了,外公外婆老了甚至走了,我才慢慢理解:那个自己喊做舅舅的男人,成了自己母亲在未来岁月里最可依仗的底气。如果你没有舅舅,或者没有感受到这四个字的厚度,看看这个视频吧,或许你就有了新的感受。
关于这一做法,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人走了就应该请人吹奏有的认为,这是传统习俗,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和哀悼,能够营造悲伤的氛围,同时也能起到通知亲友的作用,还有的认为老人去世是新生的开始,唢呐是为逝者离开引路用的,总之众说纷纭,但是群众普遍认为是理所当然。
《荀子.礼论》中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些话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糟粕,但其中蕴含的“孝道”却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让上至权贵、下至贫民,都以隆重的葬礼来彰显对逝去亲人的情感。
话说乐器是死的,旋律是活的,小提琴可以拉出轻快美妙的乐章,也能拉出白色氛围的哀伤。在南方,唢呐响起,基本上是主人家办白事了,在哀乐队伍中,两只唢呐,一只鼓,一对锣,旋律固定,循环往复,一般哀乐时间在早晨午饭前,晚餐前,晚上十二点前,一天至少三组,一组次数不固定,主人家管饭,吹到出殡结束。
大门上吊着一转黄铜卡卡,杨湖叔敲打,提醒有来客,唢呐响起来,孝子贤孙哭悼,风俗就这么延续了下来,事实人去世了要的是安静,默泪哀思,吹吹打打,只能制造更多的心烦气躁,民间白事的规律掌握在阴阳嘴里,阴阳说放炮,炮就冲天响起来,阴阳说奏乐,唢呐响起来,阴阳说哭,哀嚎一片,全听阴阳的喝喊,千百年来没有改变,老路一直在走,现在的人有了意识,改革比较容易。
民风淳朴一直是农村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一二十年前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那个年代,这一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虽然那个时候很穷,但亲戚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和睦,互帮互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作者:蔡佳,兴华中学高一(1)班学生。喜欢听音乐打篮球,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我的家乡在湖北蕲春县的一个小山村,家乡里总会有一些人,一个一个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小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家乡里一位年迈者的葬礼。
来源:【四川融媒体省平台】近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童寺镇老寨村的一处小山坡上,一曲嘹亮的唢呐声刺破了冬日清晨的宁静。吹唢呐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童寺唢呐的代表性传承人赖忠成。只见他鼓起腮帮,指法娴熟地将一曲迎亲曲《抱妆台》吹得喜气洋洋、出神入化。
今天是2023年1月10日,我在山东济宁,我的老家,参加了一位表亲爷爷的葬礼。万分悲痛!和执事人闲谈的时候,才知道农村现在的葬礼竟然花费如此之大!四个人一组的唢呐团队,包含哭灵,唢呐表演,还有迎接花圈,然后送到墓地!花费是3000。点歌另算钱!我不知道这种花费是多还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