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过去,有人回忆过去那段艰辛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老一辈的无产阶级奋斗者更是对祖国满含热泪,而在他们的记忆之中,1978年的11月24日,成为了他们这一辈人永远忘不了的日子,这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是中国农民开始致富的先路,这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
来源: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刚 水金辰回首改革伟大历程,从“40后”到“60 后”,再到“70 后”“80 后”“ 90 后”………一代代新华社记者来到小岗,用脚步丈量发展变迁,感悟这里的喜与忧,早已与小岗结下不解之缘十次难忘采访,十次发展变迁。
"生死契约"这样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这18位被称为"大包干"带头人的农民,他们是: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
安徽小岗村,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上世纪70年代末,小岗村里到处是泥巴房子,全村20户人家112人,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 1978年,村里的18位农户在一纸契约书上按下“分产到户”的红手印,实行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此后,小岗村里粮食连年丰收,稻谷满仓。
村头赭红色的牌坊,在初夏骄阳的照射下,越发衬托得那六个白亮的大字:“凤阳县小岗村”,清晰明亮。更多时候,已年近八旬的严金昌,喜欢坐在靠近小岗村村口——四儿子严德双开办的“金昌食府”门口,闲的时候喝几口茶,忙的时候帮忙摘摘菜。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石马小区 新华社发当年农家茅草房 资料图片“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从安徽凤阳农民口中传唱开来的《大包干歌》,曾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在中国农村的歌谣。1978年,历史在这里转折。
40多年前的那个冬夜,皖北的一个普通乡村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签订了“大包干”契约。自此,中国农村改革正式拉开大幕,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小岗印记。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回望那段历史,感受小岗变迁。
安徽凤阳小岗村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四十多年间,小岗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保证村里农业用水的“引淮润岗”计划外,通过流转、整治土地,“小田变大田”,小岗村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