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文乐乐科学家研究了名为 Dromaeosauriformipes rarus的麻雀大小的恐龙足迹。图片来源:《新科学家》对于一些鸟类来说,飞行不仅需要有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翅膀,还需要足够快的速度。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1月6日,甘肃农业大学李大庆教授、甘肃省博物馆李岩研究馆员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人宣布,在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发现的一批白垩纪时期斯氏跷脚龙足迹,距今1.3亿至1.2亿年,为甘肃记录的迄今保存最好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之一。
全文458字,阅读大约需要1分05秒。近日,在内蒙古鄂托克旗恐龙遗迹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成的专家组在开展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抢救性保护和科研工作中,新发现一处恐龙足迹化石点。
阅读版这件标本是一件珍贵的恐龙足迹化石,它由几个比较小的足迹组成,第一个足迹它有点缺失。这个足迹的个体比较小,只有11厘米,但是三趾型的,而且我们只看到两个后足的足迹。它的两侧夹角在50度左右。所以从这些特征来看,它是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留下的。年代是侏罗纪早期。
来源:光明日报 1月6日,甘肃农业大学李大庆教授、甘肃省博物馆李岩研究馆员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人宣布,在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发现的一批白垩纪时期斯氏跷脚龙足迹,距今1.3亿至1.2亿年,为甘肃记录的迄今保存最好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之一。
《自然说》线上系列课程来喽!自然说“自然说”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团队推出的针对青少年及成年的专题课堂。该活动的目的是让更多的高年龄受众群体通过讲解员专业的、系统的、丰富的课程设计,在增加其自身的知识储备量的同时,还能够了解最新的自然科学类研究以及掌握科学发展的新动态。
红砂岩石受暴雨冲刷影响滚落河边 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摄近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发生强降雨,雨后的山洪冲刷河床,使得许多地里的红砂岩裸露出来,这让从小就非常喜欢恐龙和探险的古蔺县黄荆镇中心小学学生徐铉堃,在河边有了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