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世人大多关注他身边的强将,比如彭老总、再如叶剑英,事实上,伟人身边的政治秘书也不容小觑。“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一个人的文采与修养是隐藏不住的,有人就凭借驾驭文字的能力走上人生巅峰,这个人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伟人三十多年政治秘书的陈伯达。
前言193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延安中宣部任科长的一名30出头的年轻人,突然接到通知:毛泽东让他到机关合作社食堂吃晚饭。这名年轻人很快就跑到食堂,到食堂后,他发现:原来毛泽东今天是要宴请一位外国记者吃饭。毛泽东见到年轻人来了,便说:“今天顺便也请你,请你和美国客人。
陈伯达1904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岭头村,1923年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曾于1925年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张贞部任秘书,后任国民党第四师师长秘书,福州军事干校政治教官,少校军衔。1927年3月国民党清共期间,陈伯达逃离福州到达上海,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735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是我国最重要的盟友,毛主席在1949年底率团前往莫斯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友好访问。苏联第一时间承认新中国政府,以及后来的大规模工业援建,客观上对我们帮助很大。这次访苏,毛主席一行没有坐飞机,而是乘火车、走西伯利亚铁路往返的。
1938年夏末的一个傍晚,在延安中宣部任科长的陈伯达,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让他到机关合作社食堂吃晚饭。晚饭后,毛泽东与陈伯达进行了谈话。后来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陈伯达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成为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后来成为“中共一支笔”的契机。
1937年,陈伯达带着妻儿,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那是一次由毛泽东参加的理论座谈会,讨论孙中山的思想。会上,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性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说,孙中山的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民族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