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林美莲 本报特约记者 韩 雯余华的作品在韩国很受欢迎。今年余华在韩国召开“踏入文坛40周年”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很多都是头发五颜六色的年轻人。去年余华访韩时,举办韩文版《文城》签售会,也有众多韩国粉丝天没亮就去排队,在寒冷天气中等了好几个小时。
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读者,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今晚,《我在岛屿读书3》中,余华、苏童纷纷回忆起自己作品“出海”的历程,并与来自希腊、罗马尼亚等国家的海外书迷畅聊阅读与写作的心得。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人活着活着,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人生没有希望,那该怎么办?那就向死而生!无论你现在处于怎样的年龄段,你有想过为什么活着吗?我想肯定有人说为了家人,也有人说为了梦想,还有人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在活着……也许余华的这本《活着》可以给你答案。
来源:环球时报 韩国《亚洲日报》1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书店”成为韩中文化交流的桥梁在首尔市钟路1街一家名为“中国书店”的店铺里,陈列着各种中国书籍,涵盖小说、杂志以及中文教材等。这片书香缭绕的空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
一、1994年,荣获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韩国《亚洲日报》1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书店”成为韩中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首尔市钟路1街一家名为“中国书店”的店铺里,陈列着各种中国书籍,涵盖小说、杂志以及中文教材等。这片书香缭绕的空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现任店长韩健熙自2004年接手了父亲创办的“中国书店”。
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中国文坛集体发力的二十年。在那二十年里,涌现出了无数的名家名作。比如80年代的阿城、王朔、路遥,90年代的莫言、余华、刘震云、史铁生等等。要论这些作家中,谁的文学成就最高,那说不准。但是要论谁的文字最值钱,那肯定是非余华莫属了。
正如小说理论家米克・巴尔所说的那样,重复中每次叙述“既 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事实是同一个,但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小说中多次重复的强调,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将我们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死与生的思索。总结在疫情的特殊时期,重温《活着》这部小说,内心有了更多的感悟,正如夏忠义先生曾经概括,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