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不少人小时候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当年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夜半时分悄然攻下遵义城时,为了不扰民,战士们冒着云贵高原隆冬时节的寒冷,露宿在屋檐下和道路上……那是1935年1月5日深夜,红一军团2师6团在前卫营第1营营长曾保堂的率领下,智取了遵义城。
瑞金城外十几公里处的云石山岩背村,在一片稻田中央,一口池塘里种满了莲藕的掩映下,有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小楼,典型的赣式客家民居,黄泥敷面的土砖墙,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地客家人常盖的“四线三间”型建筑,“四线”指房子四周四根线,“三间”是指中为客堂,左、右两耳房。
青砖红墙的会师楼,巍然高耸的会师塔……走进位于甘肃省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劲柏傲寒,苍松挺立。甘肃会宁,一块红色热土。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克服艰难险阻,在会宁和将台堡实现胜利会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陈垠杉 孙海华噶丹松赞林寺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300多年来,几经修葺,使这里愈显宏伟。历史长河中最动人的,莫过于83年前红军留下的故事。7月24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噶丹松赞林寺,追寻当年的红军足迹。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在浩浩荡荡的长征队伍里,活跃着一群红军女战士的身影,她们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的信念,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与男同志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趟江河,啖草根,嚼树皮……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她们的故事格外感人,革命精神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薄复礼,1897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前父母生活在瑞士。1922年秋,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 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和妻子由旧州前往镇远的途中,同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
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国际发展形势和中国将来的发展方向,讨论了转变党的策略方针的必要性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制定了红军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扩大红军。
现在,人们从许多描写长征的文字资料中可以得知,当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哈达铺镇休整时,通过镇邮局里的国民党报纸,知道了陕北还有一块地方有共产党的组织和红军队伍,于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开会研究,做出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安家的决定。然而,事实上,在看到报纸之前,毛泽东曾与当地的回族阿訇谈经论道,对红军北上落脚陕北心中已经有了底。
周素园1879年出生于贵州偏远的毕节县,是清末岁贡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1907年,周素园在贵州创办《黔报》,宣传进步的反封建反帝制的思想,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鼓励人民的爱国情感,给偏僻落后的贵州带来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