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长河》的大结局中,康熙年间再次发生了黄河决堤,而且这一次的性质,可比三省遭殃还要可怕,如若不然,于振甲不会接连两次投河,奈何命运是眷顾他的,非要让他留着命再见皇帝一面,本想着辞官告老还乡,要么让皇上杀了自己,谁知于振甲竟再一次遭到了皇帝的庇佑。
《天下长河》直到大结局,才真正看明白于振甲活着的意义。剧中的于振甲是固执、愚昧的存在,他虽然也饱读诗书,可说到底只是读死书,不会将书中的知识合理运用,更不懂得人类才是真正的造物主,始终活在古人的智慧中。
《天下长河》马上要迎来大结局了,说句实在话,着实有些烂尾的节奏了,人人敬仰的皇帝,已经成了好坏不分的康老三,靳辅被撤职,拖着病体去求情,愣是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而陈潢也深知死期将近,在画下一屋子的黄河之后,便撒手人寰了,河伯都没了,黄河自然要造反,第一个遭殃的人就是于振甲。
崔维雅列出靳辅的二十四条大罪,却因为只有半桶水的水平被陈潢一一驳倒,索额图大怒之下怪罪崔维雅,不过其女婿也就是户部尚书伊桑阿却劝他说其手下正缺一个懂河道之人,不妨赏崔维雅一个小官做做,索额图沉思了一下说广西还缺个布政使,意思就是让崔维雅去当广西布政使这个小官,问题是广西布政使真的是个小官吗?
确实,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的局限性,真正的历史事件,后人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评判,都会有失偏颇。《天下长河》的很多情节,很难用简单的是非对错评价,比如让很多观众“恨之入骨”的于振甲,为保护一县,而导致黄河决口,水淹下游三省。
从开始治河时的君臣同心,到最后还是离心,这在封建王朝中终究是必然结果。陈潢的书生性格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在风云突变的朝廷里,心中纵有万般本领,但是不懂得趋炎附势,不懂得曲转蜿蜒,不懂得揣摩帝心,怎能安然呢?
自康熙十五年一场巨大的水患之后,年轻的康熙帝设科开举招纳治河贤才,二十四岁的落第举子陈潢脱颖而出,长于治河。年轻的康熙帝不拘一格,将他简拔而出。陈潢与同样有志于治河的靳辅搭档,跨越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历经了康熙朝几次大政治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