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好奇之心,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人类相继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火箭、宇宙飞船、太空探测器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人类对宇宙的真实结构依然一无所知,传统认为宇宙结构是一个大空间,然后包含无数的星系、恒星和星球,这些天体和无尽的空间组成了宇宙,不过随着黑
扫描隧道显微镜于 1981 年由格尔德 · 宾宁及海因里希 · 罗雷尔在 IBM 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它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原子有多小,可能大多数朋友都没有真切的概念,只是感觉它很小,比常见的尘埃还要小一些,实际上原子小到超乎想象,在我们出汗时从身上滴下的一滴汗水中,就含有大约5亿亿个原子,在如此之小的幅度内,想看到原子的样子,当然是极其困难的。
人类进入科学技术时代后,最初只知道宏观世界,逐渐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存在。我们的眼睛看到和触摸的这个世界,是大家都知道的宏观世界和事物。事实上,宏观世界背后有一个微观世界,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关于微观世界的认知,其实从古代开始智者就被发现了。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多家美国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将名为PETase和MHETase的两种酶混合在一起,它们降解塑料的速度比只用PETase快2倍,而如果把两种酶结合成一种“超级酶”,降解速度比单独用PETase快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