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象形执壶。 记者 周亚军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考古调查实景。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队供图珐华贴金镂空应龙纹梅瓶。 记者 周亚军摄“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一角。
追寻古代世界的考古学,是一个内在十分浪漫的学科,而深海考古,连外在都很浪漫。得益于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出现,如今,考古队员得以潜入千米以下的深海。在静谧的海底,沉睡着大量古代沉船。由于深海泥沙沉积速率很慢,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的古船,依然肉眼可见地躺在海床上。
世界各地总会发生许多用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事情,大部分人会将世界各地的诡异事件称为世界未解之谜。沙漠蕴藏着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虽然当地的水资源并不充沛,但是政府都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贫瘠的沙漠地带也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海南琼海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水下考古最新成果,经过为期一年的水下考古调查,两艘沉船的分布范围已经探明,并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文物928件套。
新加坡考古部门6月16日表示,在新加坡海域发现了两艘装满瓷器和其他文物的百年沉船,为该国历史首次。据新加坡国家遗产委员会和项目合作智库尤索夫·伊萨克东南亚问题研究所称,这些残骸在新加坡以东约24海里的白礁岛附近发现。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灵云随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取得新成果,沉海500年的水陶器、瓷器、原木等文物重见天日,惊艳世界。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启舫从考古发现获得灵感,深化、编织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写成歌曲《五百年梦醒》——所有关于你的想象,都输给了一场风浪。
明代的红绿彩碗、青花八仙人物罐、珐华彩罐,这几件文物都来自大约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沉船。2023年开始,中国水下联合考古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进行连续三次考古调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00多件文物被打捞出水,件件都令人惊艳。国庆期间,这批南海出水文物首次展出。
【考古中国】作者:宋建忠(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该项目领队、首席科学家)编者按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水下考古工作最新进展与成就。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发掘,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
深海考古具有技术门槛高的鲜明特点,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从设想最终变为现实。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一片漆黑。探照灯前方,上万件瓷器堆积而成的“山峰”突然出现。沉积物下,500年前的瓷器釉色依然鲜艳、光彩夺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国家所需 打造科技高地——海南深入推进种业、深海、航天科技创新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陈怡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王轩尧3月18日,“探索二号”科考船从三亚母港出发,执行深海科考任务。
在南海深处唤醒海丝遗珍半月谈记者 周慧敏 施雨岑约1500米的深海、500多年前的明代沉船、超10万件陶瓷器……在广袤的南海,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调查揭开了沉睡数百年的海丝遗珍的神秘面纱,也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一段崭新的篇章。
如宝石之流光、似水晶之晶莹、媲美金珀之华丽……在海南刚刚闭幕的深海先进技术暨深海(南海)沉船考古主题展中,不少观众得以一窥青釉瓶、明珐华莲池纹梅瓶等水下考古文物的华彩。这一箱箱奇珍异宝从一片深蓝中重见天日,正是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深海考古领域不断实现的科技创新。
沙漠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个充满恐惧的地方,由于这里特别荒凉,环境又极其的恶劣,然而,一些科学家却对于沙漠有着格外的感情,因为在这里可以得到意外收获,能够找到一些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在普通人看来很微不足道,不过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成为了无价之宝,下面小编就来说说,在沙漠中,被人们意外发现的7个非常神秘的“宝贝”!
打个比方几百年前的外国商人在中国购买了大量瓷器以及金银等物品在归国返航的途中在中国的领海沉没了,过了几百年后被人发现了,并把它打捞起来,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境内打捞外国的古沉船,沉船上的商品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购买的商品,这些东西的所有权应该归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