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灵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方元鹍(1753—1814年),字震暘,别字海槎,初号啸楼,晚号铁船,浙江金华人。元鹍出身寒门,世代为农。由于家贫,五岁那年,靠祖父接济,入塾读书。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中乡试。
试卷顶端万历皇帝朱批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说明它的主人是本科状元得主。这份卷子,就是著名的“状元卷”。科举制度在中国存续一千三百多年,状元文化深入人心。但是状元在考场上亲手书写、皇帝亲笔御批的“状元卷”,世人却是首次得以一睹真容。这份“状元卷”,当属中国唯一,世间仅存,堪称无价之宝。因而,这件事社会上所引起的巨大轰动,可想而知。当“状元卷”还保存在青州博物馆的时候,笔者有幸见过它的真品。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张柳明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其长官被称为顺天府知府。《明实录》记载,到了永乐十年(1412),升顺天府为正三品官制,升知府张贯为府尹。此后,顺天府长官名称改为府尹,如《明实录》所载,第一位顺天府府尹是安徽灵璧县的张贯。
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出版后,学界为之震动。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当时日本印刷出版技术较中国先进许多,铅字版较刻板本相比,价格也低廉许多。三年后,《元史译文证补》再版发行,部分返销回国内,以解学者之亟需。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一种制度的推行、实施,必然会因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制度之外的特例。这种特例,开始多出于皇帝临时取旨。所谓临时取旨,就是皇帝在听取朝臣奏闻后的裁决,或是他个人的决断。特例一开,往往就成了具有法理认可意义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