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唐末,各地节度使脱离唐王朝掌控,割据战开始,加上黄巢起义,本就风雨飘摇的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给辽国,到430多年后的明代,才收回燕云十六州,拿回对其的统治权。
燕云地区自古以来就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幽州北面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北支的长城一线,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古语有云,"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岭中有五关,居庸可以行大车,通转饷,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小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
电视剧《燕云台》中提到的“燕云十六州”,是大宋朝不可触摸的痛。公元936年,后唐明宗女婿石敬塘叛变,为了得到契丹军事援助,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中原门户洞开,华北平原完全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
一、燕云十六州的前世今生与其重要作用1、地理位置及历代作用燕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后晋的的管辖范围,现在主要包括了北京、天津的全部和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地区,也包括山西省大同等北部地区,打开地图可以看到,这些区域是明长城沿线,北方是辽阔的蒙古戈壁,南方便是富饶的华北平原,从后
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古代地理名称,特是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云州等地的北方十六个州,分别是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州,这是北宋一朝从皇帝、宰相、文人武将到走卒贩夫,都梦想收复的地区。
古代的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位于北方的幽州和云州之间的十六个州,全部面积大概在十几万平方公里,并且这些州县都集中于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重要的保卫线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保护着中原的安稳,也隔绝着少数民族的侵扰,是一条保护线的同时,更是一条重要的隔离线。
在中国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区域在北宋以前,一直被控制在北边或西边的草原地带,因此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王朝在争夺生存权时一直处于下风,强如匈奴、西突厥也无不最终臣服于汉、隋、唐三个中原王朝,只是到了五代时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与其他政权抗衡,向契丹称臣,石敬瑭虽然比耶律德光年长十岁却称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公元938,石敬瑭把占据北方险要之地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