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院士的研究展现在高中生物必须一最前面的部分老版高中生物教材从我上高中时候就在使用了,在我工作这十年依然没有换教材,可喜的是今年开学启用了新教材,更让我惊喜的是翻开书展现在眼前的是施一公关于科学的研究和介绍。
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你自己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主角,所有其他人的出现都是为了让你这个世界更加真实,所以其他人都是依赖于你的存在而存在,很多明星、名人、巨富你很可能一辈子也接触不到,但是他们却是构成你这个“真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东西,让你能在和别人聊天时候可以叨叨两句,就像一幅画,有流水有远山,才显得和谐与真实,这些就像是游戏机制,维持你的世界的合理秩序性,最重要的就是让你相信你的世界是真实存在在在的。
随着新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落下帷幕,人类似乎离证明世界是虚拟存在的说法又进了一步。首先,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为“量子纠缠”——即两个分离相隔无论多远的粒子,在量子纠缠的作用下,其中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也会同一时间发生相同的变化,就好像是心灵感应一般。
早在1981年,哲学家Hilary Putnam就提出了缸中之脑的概念,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大脑放进营养液里,并且用超级计算机链接大脑的神经末梢,对大脑实施相应的刺激,那么这个大脑里的意识体就会认为自己存在于一个真实的世界内。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是关于森林中的一棵树,如果它倒下而没有人看到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中,我们只能确定某物出现在一个地方或另一个地方的可能性,而不可能真正确定它的位置,这个概念也曾困扰着爱因斯坦,当时他认为:如果我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就不存在,那么量子力学也太玄乎了。
马斯克说过“世界是真实性的可能只有十万分之一。”那么,世界是不是虚假的?或许是吧。虽然马克思论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论述了相对性存在的原理,但是并不能解释世界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毕竟,人类有认知局限,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而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也是认识不够的。
在经典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会随着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即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叠加态在我们经典世界中是无法想象的存在,因为在我们的经典世界,物质都是具有单一的属性,我们不可能看到同时具有两种属性的物质,就像薛定谔的猫那样,要么它是生,要么它是死,在宏观世界,它是不可能同时即存在生又存在死。